我国同教育社会学发达的国家之间在教育社会学研究总体水准上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这种缩小的态势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逐渐清楚地显现出来。2006年与2007年举办的两次国际研讨会可为例证。(一次是2006年3月18—19日举办的“北京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另一次是2007年11月16—18日举办的“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次会议意味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学术同行的对话和交流不再局限于学者个人,而是开始有群体行动。
此外,一些高校尝试引进更多的国外学者前来开展一些常规性工作,如讲学、交流乃至实质参与教学科研等。英国知名教育社会学家麦克·扬、杰夫·惠迪,美国知名教育社会学家阿普尔等多次受邀到访中国,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一系列讲座。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保罗·威利斯来校任教,参与教育社会学方向常规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工作。东北师范大学近年来则聘请美国知名批判教育社会学家彼得·麦克拉伦担任“东师学者讲座教授”,并定期为学生开设“国际名家论教育”课程。所有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外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大大地提高了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国际化水平。